来源:环球人物
这场危机,
英皇将如何应对?
作者:王喆宁
42年前,杨受成遭遇第一次重大商业危机。当时香港楼市崩盘,他被汇丰银行清盘,欠债高达3.2亿港元。但他并未倒下,仅用3年时间就还清债务并赎回产业。
42年后,他再次面临资本市场的严峻考验。2025年6月30日,一份审计公司报告显示,其旗下上市公司英皇国际有166亿港元(1港元约合0.91元人民币)的短债逾期。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单日一度暴跌15%。
这场危机,82岁的杨受成将如何应对?
危机早有预兆?
前不久,英皇国际公布了2024—2025财年全年业绩公告,其中全年总收入达13.76亿港元,同比增长41.5%。但相较于上一财年,亏损由20.28亿港元增加到48.4亿港元,增幅高达138%。
根据审计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截至3月底,英皇国际账面显示有166亿港元银行借贷已逾期或违反相关条款,可能触发立即偿债要求,进而构成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疑问。
消息一出,英皇国际股价暴跌,英皇系个股也几乎全线大跌。
•7月2日,英皇国际股价一度低至0.199港元。
英皇集团表示,收入增加但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所投资地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亏损,而且香港商业租赁以及写字楼市场的需求也持续低迷。
为应对危机,英皇国际正在与银行协商财务重组,计划出售部分地产,利用租金收入来筹集资金,同时强化现金流管理、削减运营成本,以改善资金流动性状况。
英皇亏损的伏笔可以追溯到几年前。2022年底,英皇娱艺影院全面终止业务运营。该公司在上海等地经营有7家影院,因长期承受财务重压,且净负债高达1.8亿港元,最终申请破产清算。
在影院业务崩溃后,英皇国际却在2023年斥资近50亿港元,大举买入地产。2024年,英皇国际又以19亿港元买入了中环公寓,但其出租率不足40%,租金收入连贷款利息都覆盖不了。
面对债务压力,公司被迫“割肉求生”低价抛售大量地产:香港维港峰商铺从2.4亿港元降至9288万港元、广东道项目仅7980万港元就贱卖,伦敦牛津街的写字楼也以1.1亿英镑的腰斩价抛售。
然而,这并未救英皇于水火之中。
从钟表店发家
在香港,杨受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1943年,他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祖籍广东潮州。父亲以修理钟表为生,靠着勤劳和手艺,撑起了这个家,也在杨受成心中种下了经商的种子。
上世纪60年代,杨受成开始在父亲的钟表店里帮忙,并展现出商业头脑和社交天赋。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守店模式,而是主动出击,穿梭于码头、机场,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自家表行,还与导游、酒店服务员合作吸引客源。
这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举措,让表行的生意蒸蒸日上,短时间内便赚到了100万港元。
•杨受成帮助父亲经营钟表店。
赚到第一桶金后,杨受成将目光瞄准了欧米茄、劳力士等国际名表的分销权。当时,这些名表品牌对经销商的实力和信誉要求极高,杨受成的小表行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内。
但杨受成没有放弃,一次次地拜访名表企业负责人,最终用真诚和决心打动了他们。他先是拿到了天梭表的代理权,而后又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陆续获得了欧米茄、帝舵和劳力士的分销权。
1965年,英皇钟表珠宝公司正式成立,杨受成又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1973年,他把钟表珠宝及地产项目整合,以“好世界投资”的名义成功上市,随后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
短短几年间,“好世界投资”旗下拥有了25个地产项目,杨受成的财富迅速积累,成长为香港商界新星。
•年轻时的杨受成。
然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莫测。1983年,香港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房地产价格暴跌。杨受成的“好世界投资”遭受重创,资产大幅缩水,负债高达3.2亿港元。一夜之间,他从亿万富豪沦为“负翁”,豪车、豪宅被银行收回,曾经的朋友也纷纷疏远。
面对巨大挫折,杨受成没有一蹶不振,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远赴中东地区的科威特炒外汇。在异国他乡,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研究市场行情,分析投资策略。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他在两三年内就赚得一两千万美元。
1985年,香港经济开始复苏。杨受成抓住机遇,向加拿大皇家信托银行借款4000万元,再次投身房地产市场。这一次,他更加谨慎,稳扎稳打,逐渐积累起雄厚的资本。
上个世纪90年代,杨受成敏锐地察觉到娱乐产业的巨大潜力,接手了朋友的飞图娱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英皇娱乐,进军娱乐圈。
英皇娱乐培养出谢霆锋、容祖儿、Twins等一批知名艺人。此后,英皇娱乐不断发展壮大,涉足电影制作、唱片发行、艺人经纪等业务,成为华语娱乐圈的重要力量。
港片能救英皇吗?
在华语影坛,英皇公司在港片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21世纪初,英皇以港产警匪片和动作片为突破口,推出过一系列兼具票房与口碑的佳作。其中,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将青春、动作与警匪元素巧妙融合,令人眼前一亮;2005年的《神话》凭借宏大的历史背景、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精彩的动作场面,成为商业片经典之作。
•《新警察故事》剧照。
英皇电影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还积极参与各类影片的投资与制作,不断拓展港片边界。比如,英皇曾投资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为华语电影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内地合作推出的《红海行动》《长津湖》,也帮助港片获得了题材的突破,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观众的观影偏好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格局也随之改变,一些传统的香港警匪片开始“票房失灵”,而香港电影界的人才培养则陷入停滞状态。英皇电影也未能幸免,英皇文化产业公司甚至出现巨额亏损。
•杨受成(左)与旗下艺人谢霆锋。
谈及英皇电影的发展前景,一位电影从业者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短期看,目前电影市场政策开放,英皇影院布局完善,这些优势将支撑其业绩。但英皇集团其他板块的负债可能影响现金流,间接制约影视投资规模。”
公开财务数据显示,在集团的业务结构中,文化产业的利润贡献占比不高,仅占集团总收入的5—10%,远低于地产及金融。据统计,英皇国际的地产主要集中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英国三地,其中香港地产占比近80%,且集中于黄金地段,保值率高,增值空间大。
一边是“烧钱”的影视,一边是难以快速变现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现金流,才是杨受成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