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战场。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双碳”战略,建设交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交能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该领域的倡导者、先行者、引领者,中国能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建言献策、方案制定、生态构建和场景打造等系统性举措,获批以推进交能融合为核心任务的交通强国试点单位,成功推动交能融合上升为国家方针。
01
推动顶层设计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开启了交能融合发展新的篇章。中国能建全程参与了《意见》的起草、讨论和修改。
中国能建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交能融合的可行路径。从发现到呼吁,从谋划到落笔,中国能建从顶层设计角度,结合企业实际,逐步构建起交能融合的整体规划布局。
2022年,中国能建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牵头举办“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论坛”,围绕交通运输、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关键议题建言献策。
2023年,中国能建发布《交能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结合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总结交通行业面临的“供电难”“伪低碳”两个突出现实问题,将能源体系“供给、输送、存储、利用”与交通行业“建管养运”结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交能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
时隔一年多,在进行了诸多交能融合的探索实践后,中国能建在2024年全球持续交通高峰论坛暨国际交通装备展上,一次性“打捆”发布电化运河、电动化公路、绿色机场、生物质可持续燃料、电制可持续燃料等5个细分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全面助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
在今年的国际交通装备展上,中国能建又系统提出了航运和航空领域可持续燃料一体化解决方案,着力解决新能源波动发电与化工生产稳定需求之间的动态耦合问题,以及可持续燃料制备与电网运行的动态耦合问题,为交通领域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受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委托,中国能建还开展了《“十五五”绿色交通规划相关专题研究》,结合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降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高效协同等因素,提出了规划布局、标准规范、大数据应用、配套政策等相关建议,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02
构建产业生态
《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
事实上,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与能源融合探索和实践已然蓬勃展开。2023年,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支持探索与城乡交通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开发、就近利用、绿电替代、一体化运维的新型光伏开发利用模式。
整合优势资源,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是中国能建推动交能融合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一。
2023年12月,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中国能建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标准体系》,填补了交能融合领域标准体系架构的空白。中国能建助力完成《高速公路路域光伏施工技术指南》等5项标准的编制,为交能融合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能建还发起成立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与能源融合工作委员会,作为创始成员加入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主办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边会,担任“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联盟”轮值主席……与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协同,有效整合了产学研优势资源,打通了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三大行业生态”。
“今年,我们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又发起成立了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的第一个国际性专委会——可持续航空燃料专委会,旨在整合产业链力量,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价值共享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表示。
03
拓展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总碳排放量10.4%。按照《意见》要求,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而目前,在交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不到5%,绿色电力占比不到2%。巨大的减排需求,为各种场景交能融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年来,中国能建坚持将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智慧、经济的运力为目标,聚焦可持续交通电气化和绿色氢氨醇油等可持续燃料替代两大交通碳减排核心路径,开展了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系统研究和深入实践,全面支撑构建‘新型交通能源体系’。”倪真表示。
在公路货运领域,中国能建积极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甘肃、河南、辽宁、新疆等多个跨省(区)和省域交能融合一体化规划和示范项目。4月29日,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工程二期投运。项目通过“交通+能源”深度耦合模式,在高速公路边坡、匝道圈等闲置土地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为沿线基础设施和运输车辆提供绿色电能,先后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荣获联合国PPP与基础设施奖。
沈大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及辽宁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EPC总承包项目效果图
围绕全省域运输、跨省跨区干线运输,中国能建分别投资建设了辽宁全省域公路货运电动化项目、疆煤外运重卡超充绿色通道项目。其中,辽宁全省域公路货运电动化项目配套建设分布式光伏180兆瓦、分散式风电240兆瓦,规划建设67座换电站,辐射沈大、沈四、沈山、环城、环线、铁朝等6条高速。
在内河航运领域,根据内河水运特性,中国能建在短距离、小吨位场景开展了试点示范探索,其投资建设的湖南岳阳电化洞庭湖示范项目,依托城陵矶至长沙港散货运输航线,计划投运4艘4000载重吨电推散货船,配套建设两座快速充电设施,着力推动内河航运电动船舶替代,打造绿色经济水运廊道,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内河航运的清洁化发展提供示范。
在远洋航运领域,中国能建则重点通过建设绿甲醇、绿氨重点示范项目,拉通可持续燃料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其投资建设的辽沪绿色燃料航运走廊项目一期规划绿色甲醇产能10万吨/年,新能源规模160兆瓦。项目采用了“风光制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技术路线制备绿色甲醇,同时与中远海运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打通绿色船燃“制储输用”全产业链。
在航空领域,目前中国能建重点聚焦绿色氢氨醇油制备环节,全面整合资源与力量,合力打通制备、储运、加注、应用全产业链,投资建设的黑龙江双鸭山生产基地是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氢制绿色航油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电-氢-碳高效耦合成套工业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项目规划新能源规模450兆瓦,耦合氢气1.4万吨,绿色航油产能10万吨/年。
交能融合发展是交通与能源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场景无限广阔。面向未来,中国能建将与各方携手,共同引领交能融合发展新航向、构建新生态、拓展新场景、开创新模式,为构建绿色低碳、经济智慧的新型交通能源自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美丽中国贡献能建方案。